温病条辨条文


【上焦】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3.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4服)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眉批:妙甚)。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5.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6.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7.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8.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白虎加人参汤}方: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9.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10.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汤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元参细生地}方 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11.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
{银翘散}方见前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鼓、芥穗、薄荷。
12.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 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 甘寒法: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13.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酸苦法:
栀子五枚,捣碎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14.太阴病得之二三曰,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瓜蒂散}方 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煎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入参芦一钱五分。
15.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凊营汤去黄连主之。
{清营汤}方见暑温门中
16.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眉批:此等处皆深得仲景意,而人不解此久矣)。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冲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咳痰不清,加瓜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安宫牛黄丸}方: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金箔衣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者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方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辰砂三两,研细 麝香一两二钱,研细,入前药拌匀。
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一两,镑 朱砂一两,飞 琥珀一两,研 玳瑁一两,镑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17.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牛黄丸}、{紫雪丹}方并见前
18.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曰,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 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19.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眉批:此治瘟毒第一捷径法门也)。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20.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三黄二香散}方 苦辛芳香法: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上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21.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宫汤}方法并见前

暑温

2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23.《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方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24.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新加香薷饮}方 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25.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26.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生脉散方 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二钱,不去心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煎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27.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清络饮}方 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也。
28.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
29.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30.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清营汤}方 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31.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32.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33.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34.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伏暑

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35.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36.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37.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38.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9.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0.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41.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俱见前
{加减生脉散}方 酸甘化阴法:
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42.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湿温 寒湿

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44.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并见前
45.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银翘马勃散}方 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46.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47.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 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48.《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49.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桂枝姜附汤} 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三钱生,炒 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50.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和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五十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五十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杏仁汤}方 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钱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五十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加减银翘散}方 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秋燥

五十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杏汤}方 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五十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桑菊饮}方见前
五十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麦冬汤}方 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五十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翘荷汤} 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蒂子、黄芩。
五十八、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清燥救肺汤} 辛凉甘润法: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七分,泥 胡麻仁一钱,炒,研 阿胶八分 麦冬二钱,不去心 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炙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补秋燥胜气论

1.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2.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杏苏散}方: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去核 橘皮 杏仁
加减法: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3.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桂枝汤}方见前
4.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
桂枝 吴茱萸 黄芩 柴胡 广木香 人参 生姜 川楝子 小茴香 白芍 炙甘草 大枣去核 半夏
5.燥淫传入中焦,脉短而涩,无表证,无下证,胸痛,腹胁胀痛,或呕,或泄,苦温甘辛以和之。
6.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
7.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癥者,无论男妇,化癥回生丹主之。
{化癥回生丹}方:
人参六两 安南桂二两 两头尖二两 麝香二两 片子姜黄二两 公丁香三两 川椒炭二两 蝥虫二两 京三棱二两 蒲黄炭一两 藏红花二两 苏木三两 桃仁三两 苏子霜二两 五灵脂二两 降真香二两 干漆二两 当归尾四两 没药二两 白芍四两 杏仁三两 香附米二两 吴茱萸二两 元胡索二两 水蛭二两 阿魏二两 小茴香炭三两 川芎二两 乳香二两 良姜二两 艾炭二两 益母膏八两 熟地黄四两 鳖甲胶一斤 大黄八两此药为细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 浓, 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晒干,末之
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蜡皮封护。用时温开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治癥结不散不痛。
治癥发痛甚。
治血痹。
治妇女干血痨证之属实者。
治疟母左胁痛而寒热者。
治妇女经前作痛,古谓之痛经者。
治妇女将欲行经而寒热者。
治妇女将欲行经,误食生冷腹痛者。
治妇女经闭。
治妇女经来紫黑,甚至成块者。
治腰痛之因于跌扑死血者。
治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
治跌扑昏晕欲死者。
治金疮棒疮之有瘀滞者。
8.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与化癥回生丹者,复亨丹主之。
{复亨丹}方 苦温甘辛法:
倭硫黄十分,按倭硫黄者,石硫黄也,水土硫黄,断不可用 鹿茸八分,酒炙 枸杞子六分 人参四分 云茯苓八分 淡苁蓉八分 安南桂四分 全当归六分,酒浸 小茴香六分,酒浸,与当归同炒黑 川椒炭三分 萆薢六分 炙龟板四分
益母膏和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二钱,日再服;冬日渐加至三钱,开水下。
{霹雳散}方:
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腿痛,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再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瘕等证,并一切凝寒固冷积聚。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非实在纯受湿、燥、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两 公丁香四两 草果二两 川椒五两,炒 小茴香四两,炒 薤白四两 良姜三两 吴茱萸四两 五灵脂二两 降香五两 乌药三两 干姜三两 石菖蒲二两 防己三两槟榔二两 荜澄茄五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青木香四两 薏仁五两 雄黄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钱,病重者五钱;小人减半。再病甚重者,连服数次,以痛止厥回,或泻止、筋不转为度。

【中焦】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白虎汤}方见上焦篇
{大承气汤}方:
大黄六钱 芒硝三钱 厚朴三钱 枳实三钱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2.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减味竹叶石膏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
竹叶五钱 石膏八钱 麦冬六钱 甘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服一杯,约三时令尽。
3.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4.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5.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6.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方法并见前
7.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8.阳明温病,实热壅塞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9.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小承气汤}方 苦辛通法重剂:
大黄五钱 厚朴二钱 枳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调胃承气汤}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法:
大黄三钱 芒硝五钱 生甘草二钱
{牛黄丸}方论并见上焦篇
{紫雪丹}方论并见上焦篇
10.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 苦辛寒法:
生大黄五钱 厚朴二钱 枳实二钱 半夏三钱 瓜蒌三钱 黄连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11.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增液汤}方 咸寒苦甘法: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12.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益胃汤}方 甘凉法:
沙参三钱 麦冬五钱 冰糖一钱 细生地五钱 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13.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银翘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
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 竹叶二钱 生甘草一钱 麦冬四钱 细生地四钱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论并见前
14.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清燥汤}方 甘凉法:
麦冬五钱 知母二钱 人中黄一钱五分 细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加减法:咳嗽胶痰,加沙参三钱,桑叶一钱五分,梨汁半酒杯,牡蛎三钱,牛蒡子三钱。
15.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眉批:吴竹如先生云:服增液不应,若下证仍可据,当从下法,迟疑亦恐误事)。
{护胃承气汤}方 苦甘法:
生大黄三钱 元参三钱 细生地三钱 丹皮二钱 知母二钱 麦冬三钱,连心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增液汤}方见前
16.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17.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 苦甘咸法: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 余参或可加入。
{宣白承气汤}方 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瓜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18.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巅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栀子豉汤}方见上焦篇
{栀子豉加甘草汤}: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栀子豉加姜汁}法: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姜汁五匙。
19.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黄连黄芩汤}方 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0.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清营汤}方见上焦篇
21.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22.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23.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
24.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25.阳明温毒发痘者,如斑疹法,随其所在而攻之。
26.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27.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五钱 生甘草三钱 黄柏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8.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钱 栀子三钱 生大黄三钱
水八杯,先煎茵陈减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29.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冬地三黄汤}方 甘苦合化阴气法:
麦冬八钱 黄连一钱 苇根汁半酒杯,冲 元参四钱 黄柏一钱 银花露半酒杯,冲 细生地四钱 黄芩一钱 生甘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30.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31.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32.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33.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方见下焦)。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34.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雪梨浆}方法见前
35.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频擦舌上。
36.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安宫牛黄丸}方见上焦篇
37.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暑温 伏暑

38.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 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瓜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9.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汤} 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40.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小承气汤}方方义并见前。 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41.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二钱,炒 银花二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42.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眉批:上二条湿轻热重,此条湿热两停)
{杏仁滑石汤}方 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寒湿

43.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44.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半苓汤}方 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厚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45.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方 苦温淡法:
苍术三钱 厚朴三钱 茯苓块五钱 猪苓四钱 秦皮二钱 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 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白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46.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方 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赤苓块五钱 木瓜一钱 厚朴一钱 草果八分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47.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草果茵陈汤}方 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 茵陈三钱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一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 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 炮干姜五钱 炙甘草二钱 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48.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三钱,炒黑 川椒二钱,炒黑 淡干姜二钱 葱白三茎 猪胆汁半 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凉服。
49.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 辛甘兼苦法:
生苍术三钱 人参一钱五分 炮干姜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生附子一钱五分, 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50.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朮桂汤主之。
{苓姜朮桂汤}方 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 生姜三钱 炒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51.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眉批:此条有阴阳二证,以欲饮、不欲饮辨之。欲饮水而不能者,仍阴证)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令揭衣被。
{五苓散}方见前
加减法: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扇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四逆汤}方 辛甘热法: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52.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53.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不载者,不载上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 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救中汤}方 苦辛通法:
蜀椒三钱,炒出汗 淡干姜四钱 厚朴三钱 槟榔二钱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防己五钱,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九痛丸}方 治九种心痛 苦辛甘热法:
附子三两 生狼牙一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 碾如膏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巴豆二枚,去心皮,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强弱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立生丹} 治伤暑、 霍乱、 痧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 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证,结胸、小儿寒痉
母丁香一两二钱 沉香四钱 茅苍术一两二钱 明雄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前药末,丸绿豆大。每服二丸,小儿一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蛰者,调涂立效,惟孕妇忌之。
{独胜散} 治绞肠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 年久弥佳
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服二三钱,不知,再作服。

湿温(疟 痢 疸 痹附)

54.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人参泻心汤}方 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55.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三香汤}方 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瓜蒌皮二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56.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
{茯苓皮汤} 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57.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新制橘皮竹茹汤} 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瓜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58.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59.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二加减正气散} 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二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60.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三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61.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四加减正气散}方 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楂肉五钱,炒 神曲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62.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五加减正气散} 苦辛温法:
藿柏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厚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63.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袪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黄芩滑石汤}方 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是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64.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 茯苓六钱 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65.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方 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三钱,醋炒 晚蚕沙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66.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薏苡竹叶散}方 辛凉淡法 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茯苓块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67.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眉批:废,固病也,如喑、聋、跛、躃、侏儒固有之类)
{杏仁薏苡汤} 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 薏苡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68.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加减木防己汤} 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四钱 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69.湿热不解,久酿成疸,古有成法,不及备载,聊列数则,以备规矩。(下疟痢等证仿此)
70.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
{二金汤}方 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 海金沙五钱 厚朴三钱 大腹皮三钱 猪苓三钱 白通草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71.诸黄疸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方见前。五苓散系苦辛温法,今茵陈倍五苓,乃苦辛微寒法。
:茵陈末一钱 五苓散五分
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
72.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
{杏仁石膏汤}方 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山栀三钱 黄柏三钱 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 姜汁每次三茶匙,冲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73.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连翘赤豆饮}方 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 苦辛温平法:
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卜子 连翘 半夏
74.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囗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法见前
75.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 辛凉复苦温法:
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
76.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草果知母汤}方 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厚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77.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加减人参泻心汤} 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七十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麦冬麻仁汤}方 酸甘化阴法:
麦冬五钱,连心 火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七十九、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黄连白芍汤}方 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十、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露姜饮}方 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水二杯半,煮取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八十一、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加味露姜饮}方 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草果一钱 生姜二钱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醋炒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八十二、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芪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一钱,炒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三分,炙 柴胡三分,炙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八十三、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青蒿鳖甲汤}方 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八十四、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瓜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主之。
{小柴胡汤}方 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 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十五、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之。
{厚朴草果汤}方 苦辛温法:
厚朴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半夏二钱 茯苓块三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八十六、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眉批:扼要)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痢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 后利(俗谓之泄泻) 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八十七、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四苓合芩芍汤}方 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八十八、暑温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活人败毒散} 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 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眉批:每服二钱,是每味仅二分耳。陷者举之即止,并非犯下利不可发汗之大戒也。后人每味辄用钱许,并去人参,何其谬哉)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八十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加减芩芍汤}方 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煨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滑石藿香汤}方 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白蔻仁一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 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人参石脂汤}方 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三钱,细末 炮姜二钱 白粳米一合,炒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 甘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九十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加减小柴胡汤} 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二钱,炒 当归一钱五分,土炒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一钱五分,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加减黄连阿胶汤} 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98.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加减补中益气汤} 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芪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99.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加味白头翁汤} 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秋燥

100.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 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101.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牛乳饮} 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102.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玉女煎}方见上焦篇

【下焦】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1.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2.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3.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4.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5.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6.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7.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救逆汤}方 镇摄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如复脉法。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
9.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曰,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一甲煎} 咸寒兼涩法:
生牡蛎二两,碾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一甲复脉汤}方: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10.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11.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苦甘碱寒法: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阿胶三钱 白芍一钱 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
12.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青蒿鳖甲汤}方 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13.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二甲复脉汤}方 咸寒甘润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14.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三甲复脉汤}方 同二甲汤法
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一两。
15.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小定风珠}方 甘寒咸法:
鸡子黄一枚,生用 真阿胶二钱 生龟板六钱 童便一杯 淡菜三钱
水五杯,先煮龟板、淡菜得二杯,去滓。入阿胶,上火烊化,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再冲童便,顿服之。
16.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大定风珠} 方酸甘咸法
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生龟板四钱 干地黄六钱 麻仁二钱 五味子二钱 生牡蛎四钱 麦冬六钱,连心 炙甘草四钱 鸡子黄二枚,生 鳖甲四钱,生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17.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18.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19.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脉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20.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汤} 甘咸微苦法:
干地黄一两 生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21.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桃仁承气汤}法 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 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 蝥虫二十枚,炙干为末 桃仁五钱 水蛭五分,炙干为末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22.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痢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甘温兼涩法:
赤石脂一两,半整用煎,半为细末调 炮姜五钱 白粳米二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一钱五分,分三次服。若一服愈,余勿服。虚甚者加人参。
23.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痢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桃花粥}方 甘温兼涩法: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三钱 赤石脂六钱,细末 白粳米二合
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痢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痢止停后服。或先因过用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邪热不杀谷,亦有完谷一证,不可不慎,当于脉之虚实,并兼现之证辨之。
24.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 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25.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缓法: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桔梗汤} 苦辛甘升提法:
甘草二两 桔梗二两
法同前。
26.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酸甘微辛法:
半夏二钱,制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27.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竹叶玉女煎}方 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六钱 干地黄四钱 麦冬四钱 知母二钱牛膝二钱 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余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覆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上焦用玉女
煎去牛膝者,以牛膝为下焦药,不得引邪深入也,兹在下焦,故仍用之。)
28.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护阳和阴汤}方 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
白芍五钱 炙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麦冬二钱,连心,炒 干地黄三钱,炒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29.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即于前复脉汤内,加人参三钱。
30.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加减桃仁承气汤}方 苦辛走络法:
大黄三钱,制 桃仁三钱,炒 细生地六钱 丹皮四钱 泽兰二钱 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31.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半夏汤}方 辛甘淡法:
半夏八钱,制 秫米二两(即俗所谓高 粮是也,古人谓之 稷,今或名为芦 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仁代之)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32.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半夏桂枝汤}方 辛温甘淡法:
半夏六钱 秫米一两 白芍六钱 桂枝四钱(虽云桂枝汤,却用小建中汤法,桂枝少于白芍者,表里异治也)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33.温病解后,脉迟,身冷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见上焦篇。但此处用桂枝,分量与芍药等,不必多于芍药也;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即仲景以桂枝汤小和之法是也)
34.温病愈后,面色痿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甘温法:
白芍六钱,酒炒 桂枝四钱 甘草三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胶饴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胶饴,上火烊化,分温三服。
35.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尿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五汁饮}、{牛乳饮}方并见前秋燥门
{益胃汤}见中焦篇

暑温 伏暑

36.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连梅汤}方 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云连二钱 乌梅三钱,去核 麦冬三钱,连心 生地三钱 阿胶二钱
水五杯,煮去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37.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方 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三钱,生 川椒三钱,炒黑 乌梅三钱,去核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8.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来复丹}方 酸温法:
太阴元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橘红二钱 青皮二钱,去白 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
39.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三才汤}方 甘凉法:
人参三钱 天冬二钱 干地黄五钱
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40.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41.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香附旋覆花汤}方 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 旋覆花三钱, 绢包 苏子霜三钱 广皮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块三钱 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 苦寒从治法:
甘遂去心制 大戟去皮制 白芥子
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寒湿

42.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43.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鹿附汤}方 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菟丝子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44.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安肾汤}方 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补骨脂三钱 韭子一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苍术二钱 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45.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朮附姜苓汤主之。(眉批:此治湿伤脾肾两阳,由脏而及于腑者)
{朮附姜苓汤}方 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46.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眉批:此治湿伤腑阳而并及于脏阴者)
{黄土汤}方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甘草三两 干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三两,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分量服法,悉录古方,未敢增减,用者自行斟酌可也)
47.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小青龙汤}方 辛甘复酸法:
麻黄三钱,去节 甘草三钱,炙 桂枝五钱,去皮 芍药三钱 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渣,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48.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方 辛凉甘淡法:
麻黄三钱,去节 杏仁三钱,去皮尖 碾细 石膏三钱,碾 甘草二钱,炙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49.支饮不得食,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苦辛甘法:
苦葶苈三钱,炒香 碾细 大枣五枚,去核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50.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51.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芩枳姜汤主之。
{橘半桂苓枳姜汤} 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 小枳实一两 橘皮六钱 桂枝一两 茯苓块六钱 生姜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52.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及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椒桂汤}方 苦辛通法:
川椒六钱,炒黑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 吴茱萸四钱, 泡淡 青皮三钱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5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大黄附子汤}方 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54.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睪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能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天台乌药散}方 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五钱,炒黑 良姜五钱,炒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湿温

55.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眉批:自此以后二十三条,皆补前第四十二条之所引而未发者,故另立一门,以见湿有寒热之分,而湿温之变化无穷也)
{宣清导浊汤} 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五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三钱,去皮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 酸辛温法: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入药必须用产于石者。土黄土纹,水黄直丝,色皆滞暗而臭;惟石 硫黄方棱石纹而有宝光,不臭,仙家谓之黄 矾,其形大势如 矾。按 硫黄感日之精,聚土之液,相结而成,生于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晶 莹,其气清而毒小。生于坤土者恶,坤土者老土也,秽浊之所归也,其色板滞,其气浊而毒重,不堪入药,只可作火药用。石黄产于外洋,来自舶上,所谓倭黄是也。入 莱菔内煮六时则毒去) 半夏制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按半硫丸通虚闭,若久久便溏,服半硫丸亦能成条,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
57.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朮附汤}方 苦辛温法:
生苍术五钱 人参二钱 厚朴三钱 生附子三钱 炮姜三钱 广皮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58.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邪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加味异功汤}方 辛甘温阳法:
人参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五分 炙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於术三钱,炒焦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59.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蝥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炒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细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斤五斗,浸灰,俟酒尽一半,煮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60.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温脾汤}方 苦辛温里法:
草果二钱 桂枝三钱 生姜五钱 茯苓五钱 蜀漆三钱,炒 厚朴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61.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扶阳汤} 辛甘温阳法:
鹿茸五钱,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 熟附子三钱 人参二钱 粗桂枝三钱 当归二钱 蜀漆三钱,炒黑
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62.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之。
{减味乌梅圆}法 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复法:
以下方中多无分量,以分量本难预定,用者临时斟酌可也。
半夏 黄连 干姜 吴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炒黑 乌梅
63.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茵陈白芷汤}方 苦辛淡法:
绵茵陈 白芷 北秦皮 茯苓皮 黄柏 藿香
64.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双补汤}方复方也,法见注中
人参 山药 茯苓 莲子 芡实 补骨脂 苁蓉 萸肉 五味子 巴戟天 菟丝子 覆盆子
65.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加减理阴煎}方 辛淡为阳,酸甘化阴复法。凡复法,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66.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断下渗湿汤}方 苦辛淡法:
樗皮根一两,炒黑 生苍术一钱 黄柏一钱 地榆一钱五分,炒黑 楂肉三钱,炒黑 银花一钱五分,炒黑 赤苓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67.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法见温热下焦篇
68.久痢,阴阳气陷,肛坠尻酸,地黄余粮汤主之。
{地黄余粮汤}方 酸甘兼涩法:
熟地黄禹余粮五味子。
69.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三神丸}方 酸甘辛温兼涩法,亦复方也: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去净油
70.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人参乌梅汤} 酸甘化阴法:
人参 莲子炒 炙甘草 乌梅 木瓜 山药
71.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参茸汤} 辛甘温法:
人参 鹿茸 附子 当归炒 茴香炒 菟丝子 杜仲
72.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乌梅圆}方 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炒焦,去汗 桂枝 人参 黄柏
此乌梅圆本方也。
73.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癥瘕,参芍汤主之。
{参芍汤}方 辛甘为阳,酸甘化阴复法:
人参 白芍 附子 茯苓 炙甘草 五味子
74.噤囗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注见中焦篇
75.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加减泻心汤}方 苦辛寒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76.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加味参苓白术散}方 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 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炒黑 茯苓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炒 薏仁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砂仁七分,炒 炮姜一钱 肉豆蔻一钱 炙甘草五分
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77.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肉苁蓉汤} 辛甘法:
肉苁蓉一两, 泡淡 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干姜炭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肉桂汤浸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秋燥

78.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眉批:此方不专治前证也,凡上实下虚,肾液不足,及妇人血海枯干,八脉伤损等证,胥可以此治之,其用宏矣)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
{专翕大生膏} 酸甘咸法:
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 茯苓二斤 龟板一斤,另熬胶 乌骨鸡一对 鳖甲一斤,另熬胶 牡蛎一斤 鲍鱼二斤 海参二斤 白芍二斤 五味子半斤 麦冬二斤,不去心 羊腰子八对 猪脊髓一斤 鸡子黄二十圆 阿胶二斤 莲子二斤 芡实三斤 熟地黄三斤 沙苑蒺藜一斤 白蜜一斤 枸杞子一斤,炒黑
上药分四铜锅(忌用铁器搅,用铜 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六[1]昼夜,去渣,再熬三[2]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每殒胎必三月,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本方以阴生于八,成于七,故用三七二十一之奇方,守阴也。加方用阳生于七,成于八,三八二十四之偶方,以生胎之阳也。古法通方多用偶,守法多用奇,阴阳互也)